(1)宣传载体多样化。组织编写《青少年“以案释法”50讲》《“农民夜校”普法读本》等普法宣传书籍6本,编印“法律七进”宣传资料10万余册,免费发放给全区干部群众。编排制作案例式普法电视栏目《法治通川》40余期。通过“通川司法”“通川法援”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发布法治信息500余条,发送法治短信2万余条,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万余人次。
(2)阵地建设常态化。在人流集中的广场、车站、医院等地建设法治长廊8条、法治宣传橱窗100余块,在高速路出口等主要路段节点设置大型法治宣传牌4块,打造法治宣传大道3公里。依托张爱萍故居等红色法治文化景点打造以“法之魂”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公园。
(3)活动方式大众化。充分利用 “3·15”消费者维权日、“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10余个重要节点,创新开展“法治宣传一线行” “法治故事坝坝讲”等法治宣传活动50余场次。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发放普法订单,按需安排“订单式”普法活动20余场。
(4)法治文艺精品化。自主编排的法治小品《过秤》、谐剧《赌徒的自白》、微电影《老柯》《法援温情》等法治文艺作品,通过“叙一事、讲一法、明一理”的方式,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