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1-09 11:03:08 作者: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
今年以来,达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将今年作为“诉源治理深化年”,通过内外并举、标本兼治,聚合外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与行业调解为基础、以社会化调解为核心、以在线调解为方向的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新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1-6月,全市法院收案25151件,同比增长2.09%,增幅回落23.17个百分点。二审、再审案件收案1065件,同比下降5.59%。执行案件收案7047件,同比增长6.26%,增幅回落24.14个百分点。
构建“一盘棋”诉源治理大格局。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实现了由法院主推向党委主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转变。市委领导亲自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包惠在市委政法工作会上对诉源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将“诉源治理”纳入市委年度工作要点。依法治市重点推进。以市委依法治市办名义印发《关于深化诉源治理切实防范化解经济和社会领域矛盾风险的实施意见》,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制定11条具体措施,将万人起诉率、无讼村(社区)创建等纳入依法治市考核内容。区县党政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党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批示和部署诉源治理工作11次。渠县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诉源治理工作,提出争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示范县”目标。
筑牢“一张网”“阶梯式”多元解纷体系。推进不同解纷组织之间形成合力、不同解纷手段之间互为补充、不同需求主体自由选择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网络和多层次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建设。注重基层纠纷源头治理。选派100名调解经验丰富的民商事员额法官担任法治辅导员,分类对260余个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基层组织进行调解培训指导。创新打造“互联网+微法庭”,建立法官服务站1073个,建立“村镇先调、法庭兜底”模式,加大巡回审判和诉非衔接力度,将家事、邻里和“三农”等传统民事纠纷化解在诉前。达川区法院与杨柳社区共建“金乡邻法律诊所”。组织开展无讼村、无讼社区创建活动,弘扬“无讼”文化,推进基层“群治”和群众“自治”。创建首批无讼村、无讼社区16个。加强重点领域诉源治理。中院与达州市人行、银保监分局签署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战略协议”。推动成立达州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进商事纠纷源头预防和妥善化解。探索建立诉源治理年度白皮书制度,对2018年民商事案件进行分析,针对矛盾纠纷突出领域和重点地区提出司法建议,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率,助推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升级打造解纷联调中心。依托综治中心,整合资源、优化职能,成立县(市、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形成多元解纷合力。拍摄《诉讼需谨慎、多元解纠纷》专题动漫片,开展诉源治理和无讼文化宣讲活动20余场次,引导群众选择多元方式解纷。
推行诉讼服务中心“一站式”解纷。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三中心六室(诉调对接中心、速裁中心、审判辅助事务中心,诉讼辅导室、人民调解室、心理疏导室、律师工作室、公证工作室、判后答疑室),做实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实质化。做实诉调对接。创新设置“一卡通”病历式调解档案、建立调解工作日志,细化诉讼辅导、类案指引、保全鉴定和繁简分流等举措,提升调解效率和调成概率。强化诉非衔接、用活人民调解,成功化解达州市通川区好一新商贸城火灾纠纷,司法确认案件719件。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委托、委派、邀请调解和司法确认案件1825件。打造非诉品牌。入驻法院的“蔡柏调解室”接待咨询732人次,调解案件116件,调解成功案件60件,人民调解品牌效应凸显。通川区法院作为道交一体化试点法院,今年5月道交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实体运行以来,通过平台化解纠纷案件9件,预期全年可减少诉讼案件200余件。深化繁简分流。中院和7个基层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确定11名专职程序分流员,探索建立案件“繁简分流”信息化系统,采取人工分和机器分相结合的方式,对案件繁简识别分流。设立33个扁平化、专业化的速裁快审团队,办理速裁案件5875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1.8天。